高校加强毕业论文AI检测,规范学术诚信与技术创新边界

2025-05-20
0

随着毕业季的临近,2024届高校毕业生们纷纷迈入论文答辩的关键阶段。近期,记者发现,众多高校纷纷发布专门通知,明确指出将对毕业设计(论文)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占比进行检测,并对AI代写在论文中的比例等问题作出规范。

明确规范,划清边界

2023年12月,科技部发布《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(2023)》,对如何依规合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(AIGC)作出具体指引。该指引明确指出,不得使用AIGC直接生成申报材料,不得将AIGC列为成果共同完成人,不得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由AIGC生成的参考文献等,划定了使用AIGC的具体边界。

多所高校发文规范学生毕业论文中使用AI

今年,中国传媒大学发布《关于加强2024年毕业论文(设计)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管理的通知》。该通知要求学生明确披露是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,如使用,须述使用方式、细节,包括模型/软件/工具名称、版本及使用时间。同时,涉及事实和观点引证的辅助生成内容,须明确说明其生成过程,并同时在毕业论文(设计)相应位置具体标注,确保真实准确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。

福州大学教务处也于4月28日发布通知,决定对2024届本科生毕业设计(论文)进行AI代写的检测,检测结果将作为成绩评定和校级优秀毕业设计(论文)评选参考依据。此举旨在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,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,规范学生科学合理使用生成式AI技术,杜绝人工智能代写、剽窃、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。

湖北大学本科生院和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也分别于4月10日和4月9日发布通知,明确本届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将试行加入AIGC检测。湖北大学本科生院的通知指出,毕业论文(设计)检测系统将识别论文是否出现“AI代写”,并出具对应检测报告作为参考。如论文(设计)检测结果为“AI代写高风险”,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修改。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则规定,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%,学院将向学生发出警示,并要求其自查自纠。

专家观点:鼓励创新尝试,杜绝学术不端

面对新技术的冲击,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指出,论文核心评价标准包括作者发挥的创造性、对论文的贡献程度。一篇大部分由AI生成且隐瞒使用情况的文章,既没有作者智力的贡献,也不符合科研诚信的要求,属于学术造假。

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张洪生表示,自去年以来,许多大学生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课程学习。他鼓励学生们进行这种创新和尝试,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创性,不能直接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照搬、‘复制粘贴’。张洪生认为,面对新技术的冲击,对学位论文、毕业设计等的技术监管应当加强。应当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规律和使用伦理,而不能投机取巧、产生偷懒心理,更不能出现学术造假、欺骗行为。

标签:

版权声明

AI精灵导航内容全部来自网络,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,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,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!本站所发布的一切学习教程、软件等资料仅限用于学习体验和研究目的;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,否则,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。请自觉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,如果您喜欢该资料,请支持正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