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浪潮下的自我反思:人类存在的价值与未来

2025-03-17
0

在春晚舞台上,人形机器人扭动身姿,仿佛在预示着一个时代的转变。然而,当机器人的机械身体与人类的幻想相碰撞,我们不禁反思:将智能机器视作可被完全驯服的工具,这显然是人类的天真。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,许多人开始产生“存在主义危机”,焦虑于AI是否会取代人类。然而,更重要的是,我们应如何反观自身,重新找到自我存在的锚点。

2015年,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·赫拉利在《未来简史》中预言,2050年社会将诞生一批“无用阶级”。如今,这一论断在某种程度上初现端倪。麦肯锡的研究报告预测,在2030年至2060年之间,全球将有50%的现有职业被AI取代。技术乐观主义者认为,AI将解放人类,让人类投入更具创造性的工作。然而,短期内,AI可能最先替代的是白领工作,如翻译、财务和编辑等,而蓝领工作相对“安全”。

在AI逐渐取代人类的同时,我们也开始思考如何建立起普遍的福利保障体系,以保证人们即使被淘汰,也能正常生存。部分学者更忧虑的是AI可能对社会结构带来的改变,如生产者与消费者比例失衡等问题。阿西莫格鲁在《权力与进步:技术与繁荣的千年斗争》中提醒我们,技术进步并不总是自动带来社会繁荣,反而可能加剧不平等。

在这个技术高歌猛进的时代,人文主义的衰落引人担忧。人文学科常被贬为“无用之学”,而AI的出现或许能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人文学科的必要性。面对AI引发的“意义危机”,更多人或将重新认知到人文学科的必要性。

我个人认为,比起被AI取代的恐慌,我更多是在借由AI获得某种价值反思。在网上,我曾看到许多由AI给出的令人触动的回答。这些回答让我意识到,我们似乎已经太久没有在人类社会中听到这样的答案。

在AI越来越像人类的同时,人类似乎也在越来越像AI。我们追求理性、效率、实用主义,囚于“理性牢笼”,按社会固定轨道生活,追求“确定”“稳妥”,而逐渐忽视个体的价值需要。我们用统一的“社会时钟”规划自己的人生节点,用表格化的条件匹配筛选婚恋伴侣。我们教会AI什么是人性,却用算法让人类变得像机器。

在人类不断把自身的能力“外包”给技术时,或许我们也正在失去或减弱这项能力。就像当技术发展让人类可以足不出户享受一切的时候,我们的注意力、运动能力、社交能力都会退化。而如今,AI正在将这份“外包”延伸至大脑。

前几天,一位朋友给我发来一张聊天截图,内容是他的研究生导师失望地表示,至少有10个学生的论文是由AI写成的。这已然是一种预兆,也是这场AI浪潮中我最警惕的事。比工作岗位被替代更可怕的,是我们的思维也被AI所取代。

每一次技术的突破也是照见人类社会的契机。我想比起“AI代替人类”,或许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,恰是AI的存在提醒着我们“何为人类”。就像当有人问AI是否会代替人类时,AI的回答是:“取代人类的从来不是工具,而是人类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放弃。”它同时提醒我们,在下次因AI的强大感到不安时,或许可以记住:“你会在春夜里闻到我闻不到的花香。”

看完这句话后,一个星期没出门的我拉开窗户,探出头深深闻了一口——没有花香,只有一股冷冽的、些许刺鼻的焦糊味,从鼻腔直窜进胸口。那一刻我想,在这场纷扰的有关AI的诸多讨论中,我们或许无须思考太多,只需像此刻一样感受,感受一股无形的浪潮如何穿过我们自己。

标签:

版权声明

AI精灵导航内容全部来自网络,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,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,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!本站所发布的一切学习教程、软件等资料仅限用于学习体验和研究目的;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,否则,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。请自觉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,如果您喜欢该资料,请支持正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