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换脸换声技术引发热议:以假乱真背后的双刃剑与法律风险

2025-03-18
0

在数字化时代,人工智能(AI)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,尤其是在短视频的二次创作领域,如AI换脸和换声技术。近日,一段美国歌手泰勒·斯威夫特用流利中文“说”话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。视频中,泰勒·斯威夫特的口型、音色和语速都表现得极为自然,甚至让人误以为她真的会说中文。这一现象的背后,正是AI技术的强大能力。

AI“翻译”以假乱真

一款名为HeyGen的AI人像视频工具,能够通过上传视频、选择语言的方式,自动生成翻译、音色调整和嘴型匹配的新视频。这种技术不仅能够进行较准确的翻译,还能让声线和情绪都近乎拟真,使得嘴型贴合度极高,真假难辨。网友们对此评价道:“嘴型、手势都对得上,太自然了,差点儿以为是真的。”

然而,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一些担忧。有网友担心,AI技术可能会被用于诈骗,例如模仿声音进行欺诈。同时,也有网友担心,随着AI换脸和换声技术的普及,视频造假将变得更加容易,导致人们难以辨别真伪。

AI技术的“双刃剑”

近年来,AI技术在短视频领域的应用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。例如,通过AI换脸和换声技术,已故的演员、历史人物可以重现在屏幕上,不同国家的语言也可以通过AI的换声技术进行实时转译。然而,这种技术也面临着法律风险。

法律风险与监管

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律师指出,使用AI技术为他人更换声音、制作“翻译”并发布视频,可能涉嫌侵权。这主要涉及著作权、肖像权和声音权三个方面。

首先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,相声、小品等属于“作品”,使用AI软件将它们翻译成其他语言,需经过著作权人授权。其次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,未经肖像权人同意,不得制作、使用、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。最后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,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。

为了加强对AI技术的监管,需要从多层面进行规范。在源头端,需要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,尤其是在生物特征等隐私信息方面。在技术层面,数字水印鉴伪等技术有待进一步普及利用。在法律制度层面,需要完善人工智能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。

包容审慎,创新发展

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、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左晓栋表示,生成式人工智能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,风险尚未完全暴露,应用前景难以估量。因此,应当采取包容审慎的态度,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,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。

据了解,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,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,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。随着各项措施规范出台,我们有理由期待,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将更加健康规范,从多方面助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。

标签:

版权声明

AI精灵导航内容全部来自网络,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,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,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!本站所发布的一切学习教程、软件等资料仅限用于学习体验和研究目的;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,否则,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。请自觉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,如果您喜欢该资料,请支持正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