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碟中谍7》票房失利探因:观众审美疲劳与故事套路化
7月14日,《碟中谍7:致命清算(上)》的上映,为2023年暑期档拉开了帷幕。作为疫情后首个暑期档,院线电影的全面开放本应成为好莱坞大片收割票房的大好时机。然而,这部由年近60岁的阿汤哥主演的第七部系列电影,票房表现却并不理想,15天仅3.56亿,与《变形金刚》6.56亿和《蜘蛛侠》3.52亿相比,相形见绌。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?
首先,从2021年开始,观众对院线电影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。曾经票房冠军的漫威宇宙系列电影近年来票房和口碑扑街,进一步拉低了观众的期待值。现象级电影毕竟是少数,续集的狗尾续貂和观众的审美疲劳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其次,演员的表现也是一大因素。为了延续IP,片方不断引入新的超级英雄,但效果并不理想。没有真正超级巨星的压阵,使得续集中选取的演员名气一般,无法达到预期效果。
第三,故事架构的套娃模式也是一个问题。观众早已摸清了套路,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电影,自然难以吸引观众。
接下来,让我们分析《碟中谍7》的剧情走势。影片以找钥匙行动为主线,讲述Entity(人工智能的AI)植入到苏潜艇中,并成功完成任务,但后来Entity出现了自主意识,脱离了美国政府的控制,产生了无法想象的后果。唯一能够阻止Entity的,只剩下当初被植入在潜艇中的那个原始版本的代码,而打开它需要一把特别的钥匙。阿汤哥再次肩负起拯救世界的重任。
影片中,阿汤哥将带领团队环游世界,从沙漠到高山,从罗马到威尼斯,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动作戏让人目不暇接。剧情上与之前六部电影没有太大关联,但再次强调了男主所在的部门IMF的独特性:没有官方身份,独自面对困难与危险,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放在首位。
此外,《碟中谍7》中还有一些独有的特色。如每部都必须出现的摘面具镜头,以及IMF的核心角色——每一位成员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。影片通过独立网剧补充完成系列电影的世界观,塑造人物的立体感。
当然,碟中谍系列也有属于自己的工匠精神。所有的危险镜头都是实拍,展现了阿汤哥和若兰导演的敬业精神。
预测《碟中谍7下》的剧情走势,我们可以看到,男主角阿汤哥将继续成功挽救世界。上半部寻找钥匙,下半部则是使用钥匙,解决当下危机。阿汤哥这次真正的对手是智能AI,能否像之前那样赢得顺利,还需看剧情设计。
从未来看,碟中谍系列至少还有2部可以拍,阿汤哥不会那么快退居二线。毕竟,系列电影观众看的就是超级巨星。如同《复仇者联盟3:无限战争》宇宙一半的英雄灰飞烟灭,但观众都知道,他们会在下一部回归。碟中谍系列也有可能用一种特别方式传承IMF意志,或者拍前传模式。一切皆有可能,让我们期待2024年的《碟中谍7下》吧。
版权声明
AI精灵导航内容全部来自网络,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,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,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!本站所发布的一切学习教程、软件等资料仅限用于学习体验和研究目的;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,否则,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。请自觉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,如果您喜欢该资料,请支持正版!
暂无评论